一、什么叫做错金银?它跟普通的银有什么不同
它不是一钟银 而是古代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。也称“错金银”。
金银错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,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,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。
金银错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,但它出现比较晚,据目前掌握的资料,它是青铜工艺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,即到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的,它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,但它一出现,很快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。战国两汉时期,金银错青铜器大量出现,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广泛流行,考古发现战国汉代的金银错青铜器以千百计。但是,“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”。对于中国的青铜时代来说,它只不过是一抹绚丽的晚霞。
二、张国老倒骑驴故事
张果老原先在朝为官,攒了不少银钱。后来他嫌做官不太容易,怕做不到头,落人笑话,便辞官回老家。走啊走,走到老家的营子边儿齐,老远看见一个姑娘,苗条条的,在地里拣棉花。就跟人家搭起腔来:
“谁家的地,哪个种的花?哪家的姑娘拣棉花?”
姑娘听有人问话,答道:“张家的地,我妈种的花。张家的姑娘来摘花!”
张果老又说:“你摘花,为的啥?不怕花壳把手扎?”
姑娘说:“摘棉花,为纺纱。庄稼人的手不怕扎!”
张果老见这姑娘怪大方,就越说越难听了,他说:
“黄花女,傻丫头,
听话不会听来由,
看你才貌怪出众,
有心把你来搭救,
只有你肯顺从我,
荣华富贵有享头。
丫环使女由你用,
一辈子不把棉花揪!”
那姑娘也不是好惹的,马上放了一串连珠炮:
“花花头,不知羞,
说话不怕风吹口。
荣华富贵你去享,
张家小女不在乎。
我父名叫张果老,
也在做官受奉禄。
我娘本是李氏女,
并没见她享点福。”
张果老一听,失格,姑娘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!他一时恨不得往地缝里钻,也不好意思回家了,赶紧转身到深山修炼去了。后来他改邪归正,得道成了仙。张果老虽没回老家,可自己做错的那事总搁在心上。他感到没脸见人,从那儿起,骑毛驴就脊梁朝前。
吕洞宾成仙得道之前,原是个读书人。他的好友中有个同乡叫苟杳。苟杳父母双亡,家境贫寒,但为人忠厚,是一个老诚君子,读书又很勤奋,吕洞宾很赏识他,与他结拜为金兰兄弟,并请他到自己家中居住,希望他能刻苦读书,以后能有个出头之日。
一天,吕洞宾家来了一位姓林的客人,见苟杳一表人材,读书用功,便对吕洞宾说,想把妹妹许配给苟杳。吕侗宾深怕苟杳贪恋床第之欢误了锦绣前程,连忙推托。没料到,苟杳本人听说林家小姐貌美,执意要应允这门亲事。吕洞宾思索良久同意了,他对苟杳说:“贤弟既然主意己定,我不阻拦,不过成亲之后,我要先陪新娘子睡三宿。”苟杳听了大吃一惊。寄人篱下,怎得不低头?再说,婚礼的一
切花费都得仰仗吕家,谁让自己一贫如洗呢?思前想后,还是咬咬牙答应了。
苟杳成亲这天,吕洞宾喜气洋洋,跑前跑后张罗一切,而苟杳却无脸见人,干脆躲到一边。到了晚上,送走了宾客,吕洞宾进了洞房。只见新娘子头盖红纱,倚床而坐。吕洞宾不去掀那红盖头,也不说话,只管坐在灯下埋头读书,林小姐等到半夜,丈夫还是不上床,只好自己和衣睡下了。天明醒来,丈夫早已不见。一连三夜都是这样,可苦坏了林小姐。
回头再说苟杳,好不容易熬过了三天,刚进洞房,见娘子正伤心落泪,低头哭着说:“郎君为何一连三夜都不上床同眠,只顾对灯读书,天黑而来,天明而去?”这一问,问得苟杳目瞪口呆。新娘子抬起头来一看,更是惊诧莫名:怎么丈夫换了个人?半天,夫妻俩才恍然大悟。苟杳双脚一跺,仰天大笑:“原来哥哥怕我贪欢,忘了读书,用此法来激励我啊!”林小姐也是心中欢喜,对吕洞宾充满了敬意。夫妻俩都说:吕兄此恩,将来一定要报答。
几年后,苟杳果然金榜题名,做了大官。夫妻俩与吕洞宾一家洒泪而别,赴任而去。
一晃八年过去了。这年夏天,吕家不慎失火,偌大一份家财化为灰烬。吕洞宾和妻小只好在残砖破瓦搭就的茅屋里寄身,不用说,日子过得是够难的。吕洞宾只好出门去找苟杳帮忙。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,终于找上了苟杳府,苟杳对吕洞宾家遭大火非常同情,热情接待了他,可就是不提帮忙的事,吕洞宾一住几个月,一点银子也没拿到。吕洞宾仰天长叹:“人情薄如纸,一阔脸就变,滔滔然天下皆是也!”一气之下,不辞而别。
回到家乡,吕洞宾老远就见自家的破茅屋换成了新瓦房,大为诧异:自己远离,子幼妻弱,怎能大兴土木?及至走近家门,更是惊得三魂走了两魄:大门两旁竟贴了白纸。家里死了人?他慌忙进屋,见屋里停着一口棺材,妻子披麻戴孝,正在嚎陶大哭。吕洞宾愣了半天:她为哪个戴孝?轻轻叫一声:“娘子。”娘子回头一看,惊恐万状,颤颤抖抖地叫道:“你,你是人还是鬼?”吕洞宾更觉诧异:“娘子怎出此言?我好好地回来了,如何是鬼?”娘子端详了半天,才敢相信真是吕洞宾回来了,说:“哎呀!当真吓死我了!这不会是在梦中吧。”原来,吕洞宾离家不久,就有一帮人来帮他盖房子,盖完了房子就走了。前天中午,又有一帮人抬来一口棺材,说是吕洞宾在苟杳家病死了。妻子一听,天塌地陷,哭得死去活来。今天正哭着,不想吕洞宾竟回来了。
吕洞宾心下明白:都是苟杳玩的把戏,他操起一把利斧,狠劈棺材。“咔嚓”一声,棺材劈开了,里面竟全是金银财宝,还有一封信。吕洞宾展开信读道:“苟杳不是负心郎,路送金银家盖房。你让我妻守空房,我让你妻哭断肠。”吕洞宾如梦初醒,苦笑一声:“贤弟,你这一帮,可帮得我好苦啊!”
从此,吕苟两家倍加亲热。这就是俗话常说的“苟杳吕洞宾,不识好人心”,因为“苟杳”与“狗咬”同音,传来传去竟成了“狗咬吕洞宾,不识好人心”。
三、咸阳博物馆的匾上写的是什么?
太庙
明朝时候建的
咸阳博物馆免费了 不过要带证件去领票
还有就是如果去看着重看西汉俑
四、帮忙翻译成白话
清代乾隆皇帝有一首《咏商铜如意》诗云:
一柄曲拳代谈者,琳玢古色错金银。
谁知子氏犹尚质,已有欣于如意人。
乾隆认为在商代已有如意了。皇室贵族对如意的喜好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,文人高僧对如意的钟爱更促进了如意形制的发展,至明清时期,如意成为馈赠亲贵、传递吉祥祝愿的佳品。而清代帝王对如意的推崇则使如意的制作登峰造极。作为紫禁城各宫殿的重要陈设品,如意几乎处处可见。